|
|
|
|
|
载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构建及预防肌腱粘连的机制研究
|
|
发布日期:2016-02-25
|
|
背景:腱鞘周围组织粘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组织创伤、缺血、异物反应、感染和出血等。现阶段可采用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物理隔离,由于物理隔膜材料的后期降解的问题,造成局部的炎症和积水会导致组织坏死等。本文介绍开发一种可释放布洛芬100天以上的微纳米纤维膜作为防粘连膜。初期,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减少血药浓度波动;后期,预防材料降解产生的炎症等。
方法:采用共溶剂静电纺丝原理www.ucalery.com制备聚乳酸(PLA)和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MS)复合纤维,结合静电纺丝纤维和MMS作为携载布洛芬(IBU)载体的优势,制备出长效药物释放纤维膜,研究MMS含量对于PLA/MMS复合纤维药物载体体系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以PLA/MMS作为预防肌腱粘连膜,研究其减小腱鞘周围组织粘附和炎症反应中的效果。
结果: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初期突释小,释药周期长,实现100天以上的药物缓慢长效释放。在体内动物实验中,电纺PLA纤维和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在术后4周均具有抗粘连和抗炎症细胞的作用,但是只有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在8周后具有最低的粘连和最好的修复效果,减小后期PLA降解造成的炎症。
结论:采用共溶剂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LA和MMS-IBU复合纳米纤维。实验研究发现该共溶剂静电纺丝技术能够将MMS-IBU完全包裹在PLLA纤维内部,并且在复合纤维表面形成具有凹凸形貌的微纳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释药初期突释小,释药周期达100天以上,从而实现长效药物释放。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作为肌腱防粘连膜时,术后4周电纺PLA-IBU 纤维膜和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膜比电纺PLA纤维膜具有更好的抗组织粘连与抗炎症反应的作用。但是术后8周,仅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膜的抗组织粘连与抗炎症反应效果持续,而电纺PLA-IBU纤维膜抗组织粘连与抗炎症反应效果减弱,说明静电纺PLA-IBU纤维膜中布洛芬药物已经完全释放,而静电纺PLA-MMS-IBU复合纤维膜仍能持续释放布洛芬药物,从而实现持续抗炎症效果。本次实验的成功为广大受腱鞘周围组织粘附的患者带来了缓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