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界面材料领域权威杂志录取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和黄晨讲师最新论文
|
|
发布日期:2015-07-13
|
|
近日,我国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黄晨讲师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发表的关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神经导管的新技术,被界面材料领域的权威杂志之一《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接收(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7189−7196)。
平时我们所说的外周神经损伤作为常见疾患,其愈后差、致残率高,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临床上常使用纤维基神经导管将断裂神经的两端桥接。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若导管管壁上的纤维能够取向排列,则神经细胞极易受到纤维拓扑结构的诱导,沿纤维排列方向生长从而加速神经愈合。
论文中提到使用了静电纺丝纤维素纳米纤维构建神经导管,设计并制造了独特的接收装置,攻克小口径导管支架中纳米纤维沿导管轴向取向排列的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电纺丝溶剂配比,在纤维表面形成轴向排列的沟槽结构,形成纤维排列与纤维表面的双重取向拓扑结构。
为验证该结构对于神经修复的效果,论文中又提到构建了大鼠坐骨神经的缺损模型,分别使用光滑纤维和取向沟槽纤维构成的神经导管,对缺损进行修复。术后3个月对再生神经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使用取向沟槽纤维导管修复的神经缺损,神经再生明显高于光滑纤维组。其原因主要在于纤维表面的纳米沟槽与纤维之间形成的微米沟槽对于神经细胞方向性生长的共同诱导。这些结果证明,论文提出的导管及取向沟槽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有望为纤维基神经导管支架的构建提供新思路与原料。
此次发表的有关神经导管的技术成果以黄晨博士为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1403033)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2232014D3-15)的支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