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专利分析
编者按:对于国内研究静电纺丝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而言,快速、准确地获知与此静电纺丝方向相关的专利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申请人制定研发方向,规避专利侵权风险,构建专利保护体系。编者从静电纺丝出发,进行了与专利申请相关的统计分析,期望能够给业内一定的参考借鉴。
检索数据库:CNIPR
检索条件:静电纺丝
检索时间:2015-8-15
- 专利类型
在静电纺丝的专利中,检索到涉及电纺的专利总数量为3046件,其中发明专利为最多,达到2672件,所占比例为:87.72%,实用新型专利371件,外观设计专利3件。
- 年度趋势
据图可知,申请年件数的高峰出现在:2013年,数量为:621。静电纺丝应用范围广泛,在相应的专利申请中,中国专利申请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2003年以来,有关静电纺丝的专利申请量,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比例逐年增长,已从2003年的8件增加到2013年的621件。静电纺丝领域的技术已得到国内大部分申请人的重视,正处于高速持续发展中。虽然2014年的数据呈现下降,是由于2014年的专利申请中,部分专利申请尚未公开,无法统计形成的。根据该行业的发展趋势,2014年数据应当比2013年有所增长。
- 专利权人总排行
在电纺技术领域,专利拥有数量在前5名的专利权人有:
1.东华大学
2.北京化工大学
3.苏州大学
4.长春理工大学
5.浙江大学
目前,静电纺丝相关专利申请量较大的申请人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在专利权人前二十名中,只有无锡中科光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进入榜单,同时部分公司的申请量已开始增多,但总的来说,在静电纺丝领域我国的高校在专利保护方面独具鳌头。
- 发明人总排行
发明人 |
专利件数 |
所在单位 |
发明人 |
专利件数 |
所在单位 |
王进贤 |
106 |
长春理工大学 |
李好义 |
58 |
北京化工大学 |
董相廷 |
106 |
长春理工大学 |
俞建勇 |
56 |
东华大学 |
刘桂霞 |
104 |
长春理工大学 |
龙云泽 |
48 |
青岛大学 |
于文生 |
98 |
长春理工大学 |
莫秀梅 |
48 |
东华大学 |
杨卫民 |
87 |
北京化工大学 |
丁彬 |
44 |
东华大学 |
丁玉梅 |
85 |
北京化工大学 |
刘勇 |
42 |
北京化工大学 |
何吉欢 |
79 |
苏州大学 |
徐岚 |
37 |
苏州大学 |
朱利民 |
66 |
东华大学 |
孙道恒 |
34 |
厦门大学 |
韩志超 |
65 |
无锡中科光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郑高峰 |
31 |
厦门大学 |
许杉杉 |
58 |
无锡中科光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覃小红 |
31 |
东华大学 |
由图和表可以看出,从专利发明数量上来看,长春理工大学的王进贤教授申请专利数量最多,所申请专利达到106件。而从专利发明内容来看,每个发明人在电纺领域保护的重点都有所侧重。北京化工大学的杨卫民教授侧重于对静电纺丝装置的专利保护,如专利号CN104630911A,(一种电场均匀稳定的多喷头熔体微分静电纺丝装置);苏州大学的何吉欢教授侧重于气泡静电纺丝的专利保护,如专利号CN104762673A(一种制备平行纤维的气泡静电纺丝装置);青岛大学龙云泽教授对手持静电纺丝进行了专利保护,专利号:CN104790049A(一种便携式静电纺丝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东华大学莫秀梅教授对电纺丝的材料应用方面涉及众多,在神经导管,组织工程支架,载药等生物医用领域的电纺专利进行了保护,如专利号CN104739473A(一种纳米纤维纱线神经导管)。东华大学丁彬教授和俞建勇教授侧重于电纺在过滤材料,传感器,无机氧化物材料等领域的专利保护,如专利号CN104645715A(一种口罩用高校低阻纳米纤维空气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CN101973713A(一种聚苯胺复合纳米纤维膜光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检测方法)。北京化工大学刘勇教授对新型的静电纺丝装置和纺丝喷头形状进行了专利保护,如专利号CN203307488U(一种离心式静电纺丝装置),专利号CN203256379U(一种新型的静电纺丝伞形喷头)。而中国最早涉及静电纺丝装置的专利是清华大学胡平教授等于2003年6月申请的,专利名称为“利用电纺丝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的方法及装置”,专利号CN1456716A。
- 发明人区域分布
分析得知,电纺技术的专利发明人最多的地区为:江苏,人数有:974人,所占比例为17.44%,上海次之,为963人。中国静电纺丝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对电纺研发的重视力度也较其他地方更强。
- 总结
通过编者对静电纺丝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静电纺丝的专利申请量在逐年增加,不同应用领域的电纺技术亦逐年得到国内申请人的重视。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的静电纺丝技术仍处于快速向逐步成熟发展的时期。期望国内更多的专利申请人继续开发出更加先进的电纺装置和应用材料,早日解决电纺产业化问题,使得电纺工业化生产不再是梦。
